知名网红饮料品牌**森林官方发布致歉声明:自家的乳茶产品在产品标示和宣传中,没有说明“0蔗糖”与“0糖”的区别,易引发误解。
去年郑郑跟大家分享的「无糖可乐」那篇文中,有说到关于“无糖”的猫腻,并提醒大家:警惕号称“无糖”“0热量”的无糖可乐。
今天也趁这个机会,再跟大家强调一次:
号称“无糖”“0卡”“0热量”的大多数饮料,都需擦亮双眼!
1“0”不等于没有
暗藏的这2点信息你早该知道了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的是,
根据我国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中的规定:
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.5g/100g(固体)或100mL(液体),即可标注为“无糖食品”。
√100毫升中热量不超过4大卡,也可标注为“无热量”。
也就是说:“0”不等于没有,只是少而已。
我们在很多饮料包装上看到的“无糖”“无热量”,也只是商家的文字游戏陷阱。
知名“无糖饮料”道歉:我不仅含糖,还有各种各样的糖
**森林其实还算蛮实诚的,说的是“0蔗糖”,而不是“0糖”,并用自爆的方式提醒了广大消费者。
同时,也提醒了我们,不仅要注意“0蔗糖”的饮料,同时还需关注:标注【0糖】【无糖】,实则加了人造甜味剂的“无糖饮料”。
这些商家可不会提醒你他们加的是人造甜味剂哦。
2“代糖”确实挺好
但对健康有个隐藏的大威胁
甜味剂又叫代糖,用的并不是传统的糖,而是各种甜味剂,这些甜味剂能在保留甜味的基础上,减少能量,或完全没有能量。
从大层面上来说,用甜味剂来替代传统的蔗糖,对健康肯定是利大于弊的。
不过代糖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,万事过犹不及,适量甚至不碰才是真安全。
下面再跟大家分享关于代糖的3个真相,希望能在以后选择“无糖”“低糖”产品时,帮到大家一点。
1)市面上可添加进产品的甜味剂分3种。
依照GB2760-2011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,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一共有15种。
大体来说,可分成3类。
看下面表格就非常清楚了:
其中:
第1类属于「营养型甜味剂」,纯天 然提取、低热量。
第二类属于「营养型甜味剂」,有天然的也有加工的,低热量。
第三类属于「非营养型甜味剂」,无热量,人体无法吸收,0卡里路。
第三类是使用范围广的,基本占据了超市的大半壁江山,饮料、冰淇淋、酸奶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。
2)为什么“无糖产品”没加传统糖,只加一点甜味剂,味道却那么甜?
主要是因为人造甜味剂的能量太大了,比如这几种常见的,甜度超乎你想象:
√安赛蜜:甜度是蔗糖的150倍。
√阿斯巴甜:甜度是蔗糖的200倍。
√糖精:甜度是蔗糖的300~500倍。
√蔗糖素(三氯蔗糖):甜度是蔗糖的600倍。
√纽甜:甜度是蔗糖的7000~13000倍。
3)代糖能量或许真没多少,但要警惕这一反向作用
代糖是如何在人体发挥作用,让你感受到甜味的呢?
代糖之所以会给人甜的感觉,主要是因为它和你舌头味蕾的甜味受体结合,然后把信号传给了大脑,欺骗大脑误以为自己吃到的是糖,从而产生甜的味觉。
这种方法大的问题,是给予你大脑错误信息,导致对甜的欲望更强,额外摄入更多。
胰腺和小肠接收到有糖进来的信号后,加快了胰岛素和GLP-1的分泌,结果并没有糖要进来,久而久之,被调戏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。
导致:胰岛素水平升高,脂肪分解减少,合成增加,造成肥胖。
味觉系统感觉到困惑,明明吃了那么多糖,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量,就是:对甜的欲望更强,引导你摄入更多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。
√因此,从这个角度看,即使是标注着“0糖”的饮料,依旧不能掉以轻心。
更别说,有些无糖饮料中的“阿斯巴甜”,不仅会让饮用者身体产生短暂的成瘾反应;还会过度刺激或干扰神经末梢,增加肌肉紧张,而引发偏头疼。
写在后:
关于“无糖饮料”或“0热量食物”,郑郑跟大家分享了很多次,奈何即使包括小碗在内的很多人说破嘴去科普,都比不上品牌的一纸致歉声明有用。
不过现在知道了也不迟,总比一直被蒙在鼓里好。
总而言之:
补充水分,喝白开水好。
如果一定要喝甜的,“无糖饮料”不不失为一种好选择,不过要控制好量呀!